豆瓣 5.7,神作扑了

过了一个年,已经没有人再提《黑客帝国4:矩阵重启》。

▲《黑客帝国4:矩阵重启》海报

遗忘来得如此之快,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续作的失败。

这部全球影迷期待的电影,在1月14日于中国大陆上映,最终惨淡收场,上映第一天的票房仅333万,在北美上映的首日票房也仅640万美元。

电影在IMDb和国内豆瓣上的评分都只有5.7,连及格线都没到。

▲《黑客帝国4:矩阵重启》目前豆瓣评分5.7

许多人甚至认为,华纳公司和导演拉娜·沃卓斯基重启《黑客帝国》系列是一个错误,《黑客帝国》硬拍第四部,完全是狗尾续貂。

1999年第一次上映,《黑客帝国》这四个字就刻在了许多观众的心里。

▲1999年上映的《黑客帝国》中的红蓝药丸

彼时,《黑客帝国》由沃卓斯基兄弟执导。电影设定在未来,机器人统治人类。人类的身体,被当作给机器提供能源的电池,意识则沉浸在矩阵所营造的"现实生活"中。

"在注满水的茧房里,千百万人过着幽闭恐惧症一般的生活,为给矩阵提供电力能源而苟延残喘。"

20多年后再看《黑客帝国》的场景,依旧极具冲击力。

▲1999年《黑客帝国》中的场景

《黑客帝国》一上映就获得了来自全球的赞誉。其中所包含的华丽的视觉特效,复杂的故事格局,中国武术的打斗场面,以及东西方杂糅的哲学宗教思想让《黑客帝国》成为世界科幻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。

2003年,两位导演先后推出了系列电影的续集《黑客帝国2:重装上阵》和《黑客帝国3:矩阵革命》,以及六部设置在矩阵背景中的动画短片。

▲《黑客帝国2:重装上阵》剧照

两部续集延续了尼奥、墨菲斯、崔妮蒂联手对抗矩阵的主要剧情。只不过史密斯后来越来越强大,脱离矩阵掌控。矩阵不得不联合尼奥,击败史密斯。

三部电影水平相当,都广受好评,在豆瓣上分别获得9.1,8.7和8.8的高分。

▲《黑客帝国》前三部豆瓣评分

与第三部时隔18年,在2021年《黑客帝国》再度重启的消息,自然让人振奋。

但是走进电影院,观众们发现,新电影《黑客帝国:矩阵重启》乏善可陈。

不仅设定没有多少更改,而且还大量使用闪回镜头,闪回前三部的画面。神作炒冷饭,这让几乎所有影迷,都大失所望。

似曾相识

电影开场,一切都似曾相识。

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在昏暗的房间里发现了身着黑衣的女黑客。女黑客长得极像崔妮蒂,却不是由凯瑞·安·莫斯饰演。镜头转向大楼外面,戴着黑色墨镜的特工们赶来支援,领头的史密斯也不是由原本的雨果·维文饰演。

▲男主尼奥(基努·里维斯 饰)和女主崔妮蒂(凯瑞·安·莫斯 饰)

这一切都与第一部《黑客帝国》的开头相似,但却又不完全相同。

黑客巴戈斯目睹了这一切。

"巴戈斯(bugs)"在英文中也是指计算机程序的漏洞或故障。杰西卡·亨维克饰演的巴戈斯是《矩阵重启》中新加入的角色,对于唤醒沉浸于矩阵中的尼奥有重要作用。

▲《矩阵重启》中新加入的角色巴戈斯(杰西卡·亨维克 饰)

巴戈斯被这段旧代码深深吸引,最后却发现,这是新矩阵为了诱捕自己所设置的陷阱。

经过一番你追我逃,生死关头,巴戈斯却发现,"新史密斯"其实是"新墨菲斯"。真正的史密斯另有其人。

似曾相识的其实是似曾相识本身。

因为,"似曾相识",正是《黑客帝国》中的一个经典桥段。

在第一部《黑客帝国》,当尼奥看到一只黑猫走过去,不久又过去一只一样的,他脱口而出"Déjà vu(似曾相识)"。

崔妮蒂立刻警觉起来,因为"这种似曾相识一般是矩阵被更改时出现的小故障"。

▲《黑客帝国4:矩阵重启》中出现的黑猫

那只黑猫在新矩阵的设计者"分析师"家里重现——它进食的饲料盘上还铭刻着"Déjà vu"几个字母。

的确,矩阵被改写了。但这种改写不能让观众一看便知。

导演煞费苦心编织了"似曾相识"的陷阱,让新旧矩阵的差异慢慢显露出来。

尼奥在新矩阵中的化身托马斯·安德森,不再只是朝九晚五的普通电脑工程师,而是创作出风靡一时的电脑游戏三部曲《二元对立(Binary)》的著名游戏开发者。

▲第四部中,尼奥在新矩阵中的化身托马斯·安德森是著名游戏开发者

这套游戏其实也就是前三部《黑客帝国》的故事。但是,新矩阵的策略不再是想方设法从尼奥的记忆中删除这些故事,而是让尼奥相信,那些都是自己化身托马斯之后,将梦境改编成的游戏情节。

尽管托马斯仍然会把故事当成现实,但他周围的人都让他相信,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精神出了毛病。只有按时去"分析师"家接受心理治疗,按时服用蓝色药丸,才能 "精神健全"。

▲托马斯服用的蓝色药丸

但是很快危机就来了。引发危机的事件竟然是,华纳公司决定让托马斯的团队推出第四部《二元对立》游戏。

乍看起来,托马斯·安德森与他的搭档——乔纳森·格罗夫饰演的真正的史密斯——都对华纳公司的决定颇有微词。史密斯甚至抱怨,华纳公司要制作续作是因为"时代变了,市场不景气了",而且"不管有没有我们",华纳都会这么做。

▲影片中角色的抱怨

很多人都认为,这应该是导演拉娜·沃卓斯基在变着法子抱怨华纳公司。

硬要狗尾续貂,续拍《黑客帝国》。华纳公司罪大恶极。

但如果考虑到,华纳公司蛮横且令人费解的决定的确给托马斯制造了麻烦,但是却给尼奥的再次觉醒提供了契机,华纳公司的负面形象似乎就变得不那么确定了。

事实上,影片中所有抱怨华纳公司的都是把矩阵当作现实的人,我们显然不能把这种抱怨当真。

经过这层转换,导演其实将金主华纳公司放在了一个正面的位置,尽管其所发挥的正面功能,有点歪打正着。

导演拉娜,确实没有理由抱怨华纳公司。事实上,她并不抵触续拍《黑客帝国》。

拉娜基曾对媒体表示,她拍摄续集《矩阵重启》有她私人的原因。

▲《黑客帝国4:矩阵重启》剧照

父母亲的去世给拉娜带来巨大的伤痛。她说:"我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悲伤。在某个夜晚,我突然想到我还有尼奥和崔妮蒂,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。"

正是在父母刚去世的那段时间,拉娜有了拍摄《黑客帝国》续集的念头。

在电影的最后的字幕中,拉娜专门附上已故的父母留给她的一句话:"爱是万物的起源"。

▲片尾字幕哈桑拉娜附上已故父母留下的话

由此可见,《矩阵重启》的拍摄并不完全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,拯救尼奥和崔妮蒂,让他们的爱情重现大屏幕,对拉娜来说是莫大的安慰。

拉娜的妹妹、前三部《黑客帝国》的导演之一,也曾对媒体表示,《矩阵重启》的大部分点子都是拉娜想出来的,她自己并不很感兴趣。

即使妹妹不参与,拉娜也坚持要拍续集,可见出她是真的有热情来做这件事。

子弹时间,与爱情

或许影迷们关心的,并不是导演最在乎的。

导演拉娜,想要在电影中表达的核心是爱情。

电影中,托马斯·安德森的游戏团队开会讨论怎么制作续集,团队成员七嘴八舌。

▲影片中的角色说:"面对现实吧各位,电影已经死了"

"排在最前面的就是‘原创性’和‘新鲜性’,我认为这是在你们研发第四部的时候需要在意的重中之重。"

"像你们一些人一样,我不喜欢第一部,而且坦率来说,我简直受不了那些需要复杂教程和标记重点的东西。我喜欢的游戏是那种大型的,轰鸣的,没有什么废话。"

"我们需要枪!很多的枪!矩阵意味着骚乱。用一个词概括我们的目标,那就是子弹时间!子弹时间!我们需要一个创造新的‘子弹时间‘的经典镜头。我们需要再次给游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!"

▲第四部中的新矩阵

"矩阵是精神的情色,是包裹在紧身塑胶衣里的哲学。"

实际上,拉娜非常清楚是什么让《黑客帝国》三部曲风靡全世界——"屏幕上所实现的极端风格化、视觉华美、让人惊叹的画面"。

▲《黑客帝国》中的特效,120台高速相机按照可变的高度围成一圈,形成阵列,朝内对准一个绿色帷幕前的演员,连同2部摄影机同时运作,每秒钟抓取上百张画面进行后期制作。

其中,"子弹时间"是最著名的摄影特技,是专为这部电影所开创的序列镜头。

在几个关键瞬间,画面仿佛凝固了,摄影机角度围绕静止的演员急转超过180度。

▲第四部中的"子弹时间"

尼奥将身体向后仰,躲避一名特工的火力。摄影机围绕着他左闪右避的身体摇出180度,子弹在空中以缓慢的速度在空气中划出了水波般的路线。

这是第一部《黑客帝国》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镜头。

拉娜·沃卓斯基明知道应该怎样拍一部抓住观众眼球的《黑客帝国》续集,但是却偏偏不这样拍。

在初次与姐姐讨论过剧情后,妹妹莉莉·沃卓斯基就发现,姐姐有些点子"是关于让剧情倒转回去,回到我们早就已经拍过的东西"。这对姐姐来说是安慰,对妹妹来说却更添"空虚"。

在《矩阵重启》中确实没有太多新的东西,也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。拉娜想要借此凸显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情。

▲《矩阵重启》中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情

续作一遍遍地回放前面三部电影的片段,也是为了提醒观众,《黑客帝国》系列的重点不是那些炫目的镜头,而是作为"万物起源"的爱。

即使接替"架构师"管理矩阵的"分析师"也在强调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情有多么巨大的能量。

经过无数次的更新迭代,"分析师"发现,尼奥和崔妮蒂两人单独来看没有什么特别价值,可是他们一旦混在一起就会很危险。每一个将两人联系在一起的模拟都导致了不好的结果。

"分析师"认为,只要让两个人离得很近,但又不要太近,就能达到"不可思议"的状态——用爱发电。

▲尼奥和崔妮蒂

正是这个想法,使得"分析师"与他的前任"架构师"拉开了距离。

"架构师"仅仅将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情当作系统的异常,需要被排除在等式和计算之外。

"分析师"却在两人爱情的巨大能量中发现了矩阵能源危机的解方。他用近似于科学家控制核子反应的方式,将原本具有毁灭性的爱情能量转化为源源不绝的电力。"

"分析师"不再用事实建构"现实",而是把焦点转向人类的"感受"。

他用欲望与恐惧重新定义了"现实":"静静地向往你没能拥有的东西,同时又害怕失去你所拥有的一切"。凭藉一种人所共有的患得患失的心态,"分析师"自以为可以将包括尼奥和崔妮蒂在内的所有人类,都束缚在矩阵的"现实"中。

矩阵中的托马斯·安德森,爱慕化身蒂芬妮的崔妮蒂,却不敢轻易表露,只能够将爱慕的对象转化为游戏中的形象。蒂芬妮则有了丈夫和两个孩子,也无法想像另外一种人生。

▲崔妮蒂问尼奥:"我们见过吗?"

但"分析师"低估了尼奥与崔妮蒂之间被现实压抑的爱情。

不管是"架构师"对事实的计算与安排,还是"分析师"对感受的精心操弄,都没有办法遏止或挪用爱情的能量。

失 败

《矩阵重启》失败了。

一部没有视觉奇观的《黑客帝国4》已经让观众失望,更灾难的是,它也并未如导演所愿,向观众提供一部足够深刻的爱情片作为弥补。

无论用怎样宏大的场面,危急的境况,闪回的镜头加以渲染,尼奥与崔妮蒂的爱情终结还是停留在抽象的层面,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。

▲两人的爱情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

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也只有千篇一律的拥抱和亲吻。

两人在片尾手牵手,旋转着飞向空中的画面甚至唤起了观众对2015年电影《木星上行》的不好回忆——这部姐弟(彼时莉莉还是安迪)俩共同执导的电影让观众第一次开始怀疑两位导演的能力。

《木星上行》华丽的视觉特效尚不能掩盖剧情的平庸,企图抛开视觉创新的《矩阵重启》在剧情上的缺陷就更加凸显出来。

▲《矩阵重启》试图抛开以往的华丽视觉,反倒更加凸显了剧情上的缺陷

没有想象,没有情感,一无所获的观众,失望是双重的。

实际上,《黑客帝国》系列的每一部,都以某种形式的失败告终。

只不过,亮眼的票房与口碑掩盖了前三部电影的失败。

影迷们沉醉于《黑客帝国》提供的视觉奇观不能自拔,愿意容忍电影的缺陷与不一致。

《黑客帝国》的前三部,都以一种激进且振奋人心的方式开场,最终却以一种保守且具欺骗性的方式落幕。

▲《黑客帝国》剧照

每部电影都在层层加码从矩阵中解放人类的迫切性,到了结尾,矩阵都完好无缺,尼奥甚至为之增添了更多美好的梦想。

问题在开头提出,总在结尾被抛掷脑后。这种无法回应问题的失败,已经铭刻在整个《黑客帝国》系列中。

如同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·齐泽克反复强调的,《黑客帝国》独特的冲击力来自其"核心形象":"在注满水的茧房里,千百万人过着幽闭恐惧症一般的生活,为给矩阵提供电力能源而苟延残喘。"

▲《黑客帝国》剧照

只不过,三部《黑客帝国》都没有能够充分开发这一"核心形象"的潜能。

在第一部的结尾,尼奥没有选择让人类直面在幽闭的空间中充当电池的形象,而是向矩阵的管理者宣告,他会让人类看到一个"没有规矩和控制,没有国界或界限,万事皆有可能的世界"。他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图景,只不过这个图景仍然在矩阵之内才有可能。

▲第一部结尾的尼奥

第二部电影只不过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,因为锡安人的叛乱和失败都有可能是矩阵早已设定好的,人类更难在矩阵之外想像自由。这时,矩阵创造出来的特工史密斯,已经变成脱离矩阵掌控的病毒,不断复制自己,避免被删除的命运。在第二部中,唯一获得"自由"的只有无限增殖的史密斯,人类的自由则变得更加遥不可及,甚至可能只是矩阵设定的无数代码之一。

▲第二部剧照

到了第三部,两位导演提供了一个机器与人类可以和平共处的美好景象。可是不要忘了,即使矩阵与叛军休战, 99%的人类依然被关在茧房充当电池。尼奥的功能与其说是拯救现实,不如说是在矩阵与现实之间居中调停,维持矩阵与现实之间的平衡。

▲第三部中的电池

《矩阵重启》同样没能提供真正的解放。

尼奥和崔妮蒂说:"我们是来重塑世界的,做一些改变……提醒人们自由意志可以做什么就行了。"他们甚至没有摧毁"分析师",还感谢他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意"在天上画彩虹"的世界。

从1999年以来,《黑客帝国》系列不断经历着"失败",没有能够解决人类受奴役的困境。这几乎构成了一种创伤。

▲《黑客帝国》系列中,人类的困境始终没有被解决

我们甚至可以设想,《黑客帝国》还有可能会继续拍摄续集,一遍又一遍重温这一无法解决的困境。

或许,从一开始,想要钻进兔子洞的两位导演就在半路把兔子跟丢了。

在第一部电影中,尼奥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法国思想家让·鲍德里亚的书《拟象与拟真》。

两位导演不仅建议主要演员阅读这本书,而且在电影上映后多次联系鲍德里亚,希望他能参与续集电影的制作。

但由于电影中体现出了对鲍德里亚思想的错误诠释,思想家婉拒了他们的请求。

▲《黑客帝国》剧照

鲍德里亚在2003年接受《新观察家》杂志访谈时说:"《黑客帝国》描绘了一个垄断性的超级强权的图象,然后又以折射的方式与之合作。基本上,这样的超级强权(美国)在全球范围的扩散与这部电影本身具有共谋关系。"

从这个角度来看,《黑客帝国》系列之所以无法提供自由的答案,是因为《黑客帝国》电影已经与现实世界超级强权的经济、政治与军事力量,难分彼此。